承上一節,為方便教學,我們先開啟四個Terminal,如圖(1-11)(註2021現在也可以藉由安裝tmux軟體來切割Terminal),這樣的好處,就是可以在其中一個Terminal執行命令後,等待的時間(如複製大量資料),我們還可以對其他沒有執行命令的Terminal下命令,這樣一來,就可以達到真正多工(multi-tasking)的操作目的,讀者可注意到右下角兩個虛擬工作桌面(以下簡稱workspace),左邊的已經被我們開啟四個Terminal,所以讀者可以點一下右邊的workspace,並一樣開啟Terminal來玩玩,這對於抄寫編碼、指令查詢或文件對照改錯等等的方便性有相當大的助益,且現在同時可以讓 8 個( 2 x 4 ) Terminals執行命令,也是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,除了多工狀態的穩定,這也是Linux環境下工作的優勢之一。除此之外,讀者亦可試著利用鍵盤Ctrl+Alt+F[1-7](註:Ctrl+Alt 搭配 F1 到 F7 會進入不同的 tty 環境,http://tldp.org/HOWTO/Text-Terminal-HOWTO-7.html),來切換其他的 Terminal 與 X Windows 的工作環境,這些方式,也是當命令執行造成系統緩慢時,或某一個 Terminal 狀態下,命令執行時產生凍結,來對其拯救並回春系統的好工具。
(圖1-11)
接下來,筆者還是需介紹 Linux Shell(http://www.programering.com/a/MDMyQTNwATE.html)概念,與 Linux 系統的基本架構,如圖1-12。電腦硬體資源(Computer Resource/Hardware)為最基本的需求,Linux Kernel 需建立在其上,且依硬體效能而有不同的效能表現。再來需建立一個可供各軟體資源使用與置放的檔案系統(File System),可能為 ext3、ext4、xfs、或 btrfs 等格式(關於檔案系統比較,可參考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mparison_of_file_systems),就如同 MS Windows下,需要給定 NTFS 當預設的檔案系統。在外圍的 Linux Shell 的操作,便依附於 Kernel之上,而我們就是在 Shell 內工作,可以使用X Windows、文書處理、使用工具軟體,開發軟體等,並不會影響到 Kernel 的運作,但 Kernel 的穩定性,會影響 File System、 Shell 與 Application Software。
(圖1-12,修改自http://www.programering.com/a/MDMyQTNwATE.html)
我們先將其中一個 Terminal 獨立出來看,如圖1-13黃色框處,可以看到等待命令的提示字元為 [newuser@localhost Desktop],如 MS Windows 的命令列模式 C:\>,Shell的命令提示字元為環境變數,這是可以自己更改的,因為系統一般預設在 BASH(Bourne Again Shell) 的環境下,故這些環境變數存在於以下並可以繼承變數數值。
/etc/profile
/etc/bashrc
/home/.bashrc
(若習慣使用C Shell(csh)的讀者,以上 bashrc 部分便改為 tcshrc,因 csh 已經被改成 tcsh,註:/bin/csh 軟連結指向至 /bin/tcsh ,如圖1-14,關於 csh 的說明,可參考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_shell)
(圖1-13)
(圖1-14)
圖1-14第一個命令提示字元內輸入指令 ls -l /bin/t 按鍵盤 Tab 鍵兩次(如果只有一個相關檔,則僅按一次便會補齊所鍵入的檔名),不需按 Enter 鍵,便會出現下方的搜尋 /bin/t 開頭字母的檔案共有那些項目,可以看到包含 tcsh ,第二個指令,用同方法,換成搜尋 /bin/c 開頭的字母的檔案項目,可以看到也有 csh ,這時利用第三個指令 ls -l /bin/csh ,按下 Enter鍵執行後,可知/bin/csh其實是指向tcsh這個檔案,也是僅有執行 tcsh 這檔案,而 /bin/csh 所用的方式,在Linux下,便稱為軟(符號)連結,為利用指令 ln -s /bin/tcsh /bin/csh 來達成,在 Linux 下查詢指令各項參數的用法為在命令提示字元下輸入man [指令](man指令與要查詢的指令記得要空格,Linux下各種指令與後面要接上的參數或輸入輸出之間,皆須要空格),往後利用文字舉例之提示字元,皆表示為僅 $ 字元,說明字元為 # (sharp),表示在 # 字元的後方單行文字皆為說明文字,若為多行說明文字,則利用 /* 說明文字 */ 此種常用的說明方式表示。指令打完皆須按 Enter鍵,才能執行,Tab鍵通常是用來作即時查詢檔名,便不需搭配 Enter鍵,在此先敘明,如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$ man ls # 查詢 ls 指令的參數與用法
$ man ln /* 查詢 ln 指令的參數與用法,
並試著操作其他檔名看看 */
$clear # 試著把正使用的Terminal畫面清理乾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圖1-14 第三個指令所列出的結果,可以看到此檔案(符號連結)的屬性,我們可將結果放大並分成七個部份挑重點來說明,如圖1-15。
(圖1-15)
第一部分,為在 Linux 下的檔案屬性,利用十個字元表示,筆者將其分類成ABCD四個部分來說明(圖1-15)。A為檔案的樣態,一般常見符號連結便顯示 l(link),Terminal下檔名著色成洋青色,若為檔案,則為顯示基本 - (hyphen),Terminal下可執行的檔名著色為綠色,若為資料夾,則顯示d(directory),檔名著色成藍色。B為擁有者(user)的權限,擁有者為何,顯示第三部分,代表此檔案擁有者為root。r代表可讀取,w代表可寫入,x代表可執行(註:若是s代表SUID,s在C區則代表SGID,SUID與SGID代表檔案使用時,暫時使用檔案擁有者或是擁有群組的權限),沒有開啟權限則顯示 - ,在CD部分之rwx代表的意義亦同,僅差別C部分代表群組(group)的權限,C部分代表其他群組(other group,在此例,就是除root群組以外的群組)的權限,而群組名稱為何,顯示在第四部份,群組名稱亦為root。第五部分為檔案大小,單位為bytes,第六部分為檔案最後修改日期,若距離修改時間太久,僅會顯示年分。第七部分為檔案的路徑與名稱。
(圖1-16)
通常檔案的位置,包含著檔案的路徑與檔案的名稱,而如圖1-15列出的檔案,可知道檔案絕對路徑為/bin/下的檔名tcsh,而在 Linux 下,所有檔案絕對路徑,皆是從/(root),開始算起。
Linux各預設路徑的分配,詳細可參考Wikipeida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ilesystem_Hierarchy_Standard
筆者僅說明一般常用重點資料夾,從圖1-16第五個指令所顯示的結果,逐行從左到右
/bin #為儲存所有使用帳號都能使用的指令或執行檔
/etc #為系統設定的參數設定檔案放置處,若為系統管理者,必須熟稔。
/opt #可以放置自行安裝的程式,如 Intel Fortran Compiler很喜歡叫安裝者放這裡
/var #主要放置可以共用的伺服器軟體服務資料檔案(如Apache的網頁服務),或系統紀錄等
/boot #主要啟動區,放置開啟需要的檔案
/home #這是使用帳號個人資料夾區,人生的前途可能都存在這裡了。
/dev /* 應體資源設施,都存放在這裡,如SATA硬碟或USB隨身碟便為/dev/sd,如有好幾顆,sd後面以英文字表示,如sda,sdb,...,遵照裝置插入的順序。 */
/media /* 通常在圖形介面中,掛載(mount)外接USB的裝置大都放這裡,讀者也可以自己手動掛載到 /mnt */
/root #這是root帳號的預設存放資料區,root的人生也可能都在這了。
/usr /* 此資料夾下,一般放置使用者帳號自定義的執行檔或安裝軟體,如/usr/local/bin,但其實實務上來說,丟系您用ㄟ送丟後。 */
圖1-16第一個指令為 pwd ,此指令可以列出現在的工作目錄(Print Working Directory),主要讓讀者可以知道自己正位處哪個路徑(PATH)下,以確認絕對路徑,接著第二個指令為 cd / ,便是改變資料夾(Change Directory)到 / ,所以再第三個指令輸入pwd,它就顯示 / ,無庸置疑。接著輸入第四個指令 df -h,便可以列出我們磁碟使用與剩餘空間(Disk Free),與分別掛載的位置,詳細可參考man df,了解 -h 參數與其他參數的用法,甚或可搭配指令 lsblk 來瞭解硬碟分割狀態,與分割的格式。那如果要了解單一的資料夾所占用的檔案大小呢?那就是用 du -sh,如圖1-17第三個指令 du (Disk Usage) ,若對du參數想詳細了解的讀者,同樣可以參閱 man du 的說明文件,在 Linux下,裡用 - (hyphen)的參數是可以是可以一直疊加上去,如du -sh 之 -sh 便代表著 -s (summarize,資料夾下所有資料大小數值合併計算)和 -h (human-readable,顯示出人類看得懂的表示方式)同時發生作用,故結果僅顯示出4.0K,等同於4*1024Bytes = 4*1024*8 bits(乘出來太長,人類可能看不太懂了...)。
(圖1-17)
圖1-17第 1 個指令為 cd ~ ,而參數 ~ (鍵盤按鍵常出現在Esc鍵下方)便是使用者帳號的家目錄縮寫(原本應該為變數${HOME},該變數為環境變數之一,在 Linux Shell 下變數大多為 $ 開頭,在後面接上變數名稱,而 MS Windows 是將變數名稱包在%%裡面,如%HomePath%),第 2 個指令 pwd 顯示結果為/home/newuser,表現在位置的絕對路徑,第 3 個指令 du -sh Desktop,便是利用相對路徑的觀念,來獲得/home/newuser/Desktop的大小,亦可以下du -sh ./Desktop,在 Linux下,. (dot)代表著現在位置下,但若 . 後接上檔案名,那該檔案在 Linux環境下,便為隱藏檔案或資料夾,如 .bashrc,要顯示隱藏檔,必須用指令 ls (list) 加參數 -a 才能顯示,如下:
$ ls -al ~ #詳列出使用者家目錄下所有(含隱藏)檔案與資料夾。
若為 .. (double dot),則代表著上層的位置,如第 4 個指令,將位置進入到 Desktop 資料夾,如第 5 個指令所顯示之結果。若讀者再自行輸入cd ..,再輸入pwd,便可知,又回到了 /home/newuser。
接著第 6 個指令為利用 touch,新增一個新檔案,指令 touch 亦可用來變更檔案日期(有興趣讀者可以利用指令 man touch 查詢)。第 7 個指令,列出所產生出的檔案權限與日期。第 8 個指令為利用 mkdir,新增一個新資料夾:
$ touch myfirstfile #新增一個檔案,檔案名稱為myfirstfile
$ mkdir myfirstfolder #新增一個新資料夾,檔案名稱為myfirstfolder
第 9 個指令為利用 ls,來列出我們剛剛操作的結果,可以看到 ~/Desktop 下,出現了剛剛新增的檔案與資料夾。若讀者想要回去找找之前輸入過那些指令,亦可在提示字元$ 後,利用鍵盤上下鍵,來尋找先前所循序輸入的指令。那我們要如何去對檔案或資料夾作編輯、刪除、與改變屬性(如可以執行)呢?
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~
If you have any feedback or question, please go to my forum to discuss.
(圖1-11)
接下來,筆者還是需介紹 Linux Shell(http://www.programering.com/a/MDMyQTNwATE.html)概念,與 Linux 系統的基本架構,如圖1-12。電腦硬體資源(Computer Resource/Hardware)為最基本的需求,Linux Kernel 需建立在其上,且依硬體效能而有不同的效能表現。再來需建立一個可供各軟體資源使用與置放的檔案系統(File System),可能為 ext3、ext4、xfs、或 btrfs 等格式(關於檔案系統比較,可參考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mparison_of_file_systems),就如同 MS Windows下,需要給定 NTFS 當預設的檔案系統。在外圍的 Linux Shell 的操作,便依附於 Kernel之上,而我們就是在 Shell 內工作,可以使用X Windows、文書處理、使用工具軟體,開發軟體等,並不會影響到 Kernel 的運作,但 Kernel 的穩定性,會影響 File System、 Shell 與 Application Software。
(圖1-12,修改自http://www.programering.com/a/MDMyQTNwATE.html)
我們先將其中一個 Terminal 獨立出來看,如圖1-13黃色框處,可以看到等待命令的提示字元為 [newuser@localhost Desktop],如 MS Windows 的命令列模式 C:\>,Shell的命令提示字元為環境變數,這是可以自己更改的,因為系統一般預設在 BASH(Bourne Again Shell) 的環境下,故這些環境變數存在於以下並可以繼承變數數值。
/etc/profile
/etc/bashrc
/home/.bashrc
(若習慣使用C Shell(csh)的讀者,以上 bashrc 部分便改為 tcshrc,因 csh 已經被改成 tcsh,註:/bin/csh 軟連結指向至 /bin/tcsh ,如圖1-14,關於 csh 的說明,可參考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_shell)
(圖1-13)
圖1-14第一個命令提示字元內輸入指令 ls -l /bin/t 按鍵盤 Tab 鍵兩次(如果只有一個相關檔,則僅按一次便會補齊所鍵入的檔名),不需按 Enter 鍵,便會出現下方的搜尋 /bin/t 開頭字母的檔案共有那些項目,可以看到包含 tcsh ,第二個指令,用同方法,換成搜尋 /bin/c 開頭的字母的檔案項目,可以看到也有 csh ,這時利用第三個指令 ls -l /bin/csh ,按下 Enter鍵執行後,可知/bin/csh其實是指向tcsh這個檔案,也是僅有執行 tcsh 這檔案,而 /bin/csh 所用的方式,在Linux下,便稱為軟(符號)連結,為利用指令 ln -s /bin/tcsh /bin/csh 來達成,在 Linux 下查詢指令各項參數的用法為在命令提示字元下輸入man [指令](man指令與要查詢的指令記得要空格,Linux下各種指令與後面要接上的參數或輸入輸出之間,皆須要空格),往後利用文字舉例之提示字元,皆表示為僅 $ 字元,說明字元為 # (sharp),表示在 # 字元的後方單行文字皆為說明文字,若為多行說明文字,則利用 /* 說明文字 */ 此種常用的說明方式表示。指令打完皆須按 Enter鍵,才能執行,Tab鍵通常是用來作即時查詢檔名,便不需搭配 Enter鍵,在此先敘明,如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$ man ls # 查詢 ls 指令的參數與用法
$ man ln /* 查詢 ln 指令的參數與用法,
並試著操作其他檔名看看 */
$clear # 試著把正使用的Terminal畫面清理乾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圖1-14 第三個指令所列出的結果,可以看到此檔案(符號連結)的屬性,我們可將結果放大並分成七個部份挑重點來說明,如圖1-15。
(圖1-15)
第一部分,為在 Linux 下的檔案屬性,利用十個字元表示,筆者將其分類成ABCD四個部分來說明(圖1-15)。A為檔案的樣態,一般常見符號連結便顯示 l(link),Terminal下檔名著色成洋青色,若為檔案,則為顯示基本 - (hyphen),Terminal下可執行的檔名著色為綠色,若為資料夾,則顯示d(directory),檔名著色成藍色。B為擁有者(user)的權限,擁有者為何,顯示第三部分,代表此檔案擁有者為root。r代表可讀取,w代表可寫入,x代表可執行(註:若是s代表SUID,s在C區則代表SGID,SUID與SGID代表檔案使用時,暫時使用檔案擁有者或是擁有群組的權限),沒有開啟權限則顯示 - ,在CD部分之rwx代表的意義亦同,僅差別C部分代表群組(group)的權限,C部分代表其他群組(other group,在此例,就是除root群組以外的群組)的權限,而群組名稱為何,顯示在第四部份,群組名稱亦為root。第五部分為檔案大小,單位為bytes,第六部分為檔案最後修改日期,若距離修改時間太久,僅會顯示年分。第七部分為檔案的路徑與名稱。
(圖1-16)
通常檔案的位置,包含著檔案的路徑與檔案的名稱,而如圖1-15列出的檔案,可知道檔案絕對路徑為/bin/下的檔名tcsh,而在 Linux 下,所有檔案絕對路徑,皆是從/(root),開始算起。
Linux各預設路徑的分配,詳細可參考Wikipeida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ilesystem_Hierarchy_Standard
筆者僅說明一般常用重點資料夾,從圖1-16第五個指令所顯示的結果,逐行從左到右
/bin #為儲存所有使用帳號都能使用的指令或執行檔
/etc #為系統設定的參數設定檔案放置處,若為系統管理者,必須熟稔。
/opt #可以放置自行安裝的程式,如 Intel Fortran Compiler很喜歡叫安裝者放這裡
/var #主要放置可以共用的伺服器軟體服務資料檔案(如Apache的網頁服務),或系統紀錄等
/boot #主要啟動區,放置開啟需要的檔案
/home #這是使用帳號個人資料夾區,人生的前途可能都存在這裡了。
/dev /* 應體資源設施,都存放在這裡,如SATA硬碟或USB隨身碟便為/dev/sd,如有好幾顆,sd後面以英文字表示,如sda,sdb,...,遵照裝置插入的順序。 */
/media /* 通常在圖形介面中,掛載(mount)外接USB的裝置大都放這裡,讀者也可以自己手動掛載到 /mnt */
/root #這是root帳號的預設存放資料區,root的人生也可能都在這了。
/usr /* 此資料夾下,一般放置使用者帳號自定義的執行檔或安裝軟體,如/usr/local/bin,但其實實務上來說,丟系您用ㄟ送丟後。 */
圖1-16第一個指令為 pwd ,此指令可以列出現在的工作目錄(Print Working Directory),主要讓讀者可以知道自己正位處哪個路徑(PATH)下,以確認絕對路徑,接著第二個指令為 cd / ,便是改變資料夾(Change Directory)到 / ,所以再第三個指令輸入pwd,它就顯示 / ,無庸置疑。接著輸入第四個指令 df -h,便可以列出我們磁碟使用與剩餘空間(Disk Free),與分別掛載的位置,詳細可參考man df,了解 -h 參數與其他參數的用法,甚或可搭配指令 lsblk 來瞭解硬碟分割狀態,與分割的格式。那如果要了解單一的資料夾所占用的檔案大小呢?那就是用 du -sh,如圖1-17第三個指令 du (Disk Usage) ,若對du參數想詳細了解的讀者,同樣可以參閱 man du 的說明文件,在 Linux下,裡用 - (hyphen)的參數是可以是可以一直疊加上去,如du -sh 之 -sh 便代表著 -s (summarize,資料夾下所有資料大小數值合併計算)和 -h (human-readable,顯示出人類看得懂的表示方式)同時發生作用,故結果僅顯示出4.0K,等同於4*1024Bytes = 4*1024*8 bits(乘出來太長,人類可能看不太懂了...)。
圖1-17第 1 個指令為 cd ~ ,而參數 ~ (鍵盤按鍵常出現在Esc鍵下方)便是使用者帳號的家目錄縮寫(原本應該為變數${HOME},該變數為環境變數之一,在 Linux Shell 下變數大多為 $ 開頭,在後面接上變數名稱,而 MS Windows 是將變數名稱包在%%裡面,如%HomePath%),第 2 個指令 pwd 顯示結果為/home/newuser,表現在位置的絕對路徑,第 3 個指令 du -sh Desktop,便是利用相對路徑的觀念,來獲得/home/newuser/Desktop的大小,亦可以下du -sh ./Desktop,在 Linux下,. (dot)代表著現在位置下,但若 . 後接上檔案名,那該檔案在 Linux環境下,便為隱藏檔案或資料夾,如 .bashrc,要顯示隱藏檔,必須用指令 ls (list) 加參數 -a 才能顯示,如下:
$ ls -al ~ #詳列出使用者家目錄下所有(含隱藏)檔案與資料夾。
若為 .. (double dot),則代表著上層的位置,如第 4 個指令,將位置進入到 Desktop 資料夾,如第 5 個指令所顯示之結果。若讀者再自行輸入cd ..,再輸入pwd,便可知,又回到了 /home/newuser。
接著第 6 個指令為利用 touch,新增一個新檔案,指令 touch 亦可用來變更檔案日期(有興趣讀者可以利用指令 man touch 查詢)。第 7 個指令,列出所產生出的檔案權限與日期。第 8 個指令為利用 mkdir,新增一個新資料夾:
$ touch myfirstfile #新增一個檔案,檔案名稱為myfirstfile
$ mkdir myfirstfolder #新增一個新資料夾,檔案名稱為myfirstfolder
第 9 個指令為利用 ls,來列出我們剛剛操作的結果,可以看到 ~/Desktop 下,出現了剛剛新增的檔案與資料夾。若讀者想要回去找找之前輸入過那些指令,亦可在提示字元$ 後,利用鍵盤上下鍵,來尋找先前所循序輸入的指令。那我們要如何去對檔案或資料夾作編輯、刪除、與改變屬性(如可以執行)呢?
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~